家人創業,情義相挺,卻陷入財務危機
Sammy醫師平日看診、假日進修,忙碌於病房與診間間奔波。對病患,她總是耐心傾聽,提供專業建議,卻沒想到自己人生卻遭逢突如其來的財務危機。
幾年前,家人看準餐飲市場,懷抱夢想創業,熱情滿滿地邀請她擔任保證人。當時,她毫不猶豫答應,認為這是情誼相挺,應該不會有問題。
然而,事與願違。弟弟與弟媳經營不善,加上疫情來襲,導致生意慘賠,最終他們心灰意冷,甚至沉迷於德州撲克,對債務視而不見。銀行討債的壓力逐漸轉移到Sammy身上。
沉重負擔,拖垮財務
起初,她還能勉強支付債務,但隨著家庭開銷增加、房貸寬限期結束,壓力開始吞噬她的生活。某天,她收到來自不同單位的強制執行通知,這才驚覺問題已經逼近失控邊緣。
她開始害怕——自己辛苦累積的財產被查封,害怕家人因此陷入經濟困境,甚至害怕自己未來連退休生活都會受到影響。

為求自保,病急亂醫
Sammy開始尋找「保全財產」的方法,從親友和網友口中聽到許多「對策」,例如:
將財產贈與給親屬:這樣法院就無法查封?
將資產變賣成現金:只要沒放在銀行就不怕?
匯款到海外的帳戶:讓錢「消失」就能脫困?
然而,這些方法真的安全嗎?事實上,這些行為可能帶來更嚴重的法律風險——不僅無法保住財產,還可能涉及刑責!
風險 1:贈與財產 ≠ 免責,可能遭撤銷
將財產轉移給配偶、子女或親友,看似一種「保護」方式,但根據民法第244條,債權人可以主張「撤銷權」,要求法院撤銷這筆贈與,讓財產回到可執行範圍。 換句話說,這筆財產仍然無法避開清償責任。
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,有害及債權者,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。
風險 2:資產隱匿,可能構成犯罪
有些人認為「只要不讓法院查到」就沒事,於是選擇將錢變成現金、或匯款至國外帳戶。但事實上,銀行的交易紀錄、異常資金流向都可能成為調查線索。
甚至,如果被認定意圖規避執行,可能涉及刑法上的侵害債權罪或洗錢防制法的違規風險。
正確規劃,合法保障資產
與其使用高風險的脫產手段,不如透過合法的財務工具來確保資產安全,避免不必要的風險。
方法 1:善用信託,設立防火牆
信託是一種合法的資產管理方式,可讓財產獨立於個人名下,並指定受益人,確保債權人無法直接執行這筆財產。
適用對象:
想確保配偶、子女或年邁父母的生活品質
想保障資產,不因個人財務風險而受影響
例如:
如果Sammy希望確保配偶與孩子的基本生活,他可以將部分資產進行信託移轉,讓這筆財產依法受到保護,即使個人財產出現狀況,受益人仍然能安全受益。
如果Sammy希望確保配偶與孩子的基本生活,他可以將部分資產進行信託移轉,讓這筆財產依法受到保護,即使個人財產出現狀況,受益人仍然能安全受益。
方法 2:保險規劃,確保現金流
保險是少數能獨立於債務清償的財務工具,透過指定受益人,可以確保家人在財務困難時,能夠獲得即時的現金流。
例如:
若Sammy過世,家人可以直接獲得保險理賠,不受債務影響。
同時可以透過保險,確保家人未來能買回房產,減少繼承分割糾紛。
提早預防,尋求專業
這種「突如其來的債務」,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。認識Sammy超過15年,一直以來他給我的印象都是:專業、低調、而且財務穩健,很有自己的想法。
然而,風險往往來自身邊最親近的人。
財務問題不會自動消失,錯誤決策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。因此,與其等到問題發生後才補救,不如提早做好資產保護規劃,尋求專業法律與財務顧問,為自己的財務安全設下「防火牆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