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AI:創作神器或法律地雷?揭開智慧財產權的迷思

GAI(Generative AI、生成式AI)的發展非常快速多元,吸引不少行銷人員使用,而Cathy的診所卻因此惹來麻煩。幾個月前,他們診所小編在粉絲頁貼了衛教懶人包,網友小陳卻憤怒指稱,插圖是「抄襲他的作品、侵犯著作權」。小編反駁:「這是用AI畫的,怎麼會是抄襲?」
 
雙方爭論迅速升溫,小編堅決認為AI作品沒有牽涉著作權、自己也不認識這位小陳。而小陳認為,無論是否為AI生成,作品有許多明顯相似的元素,就是抄襲,雙方各執一詞。
 
為了降低衝突,診所選擇息事寧人先道歉下架,並反思:生成式AI的內容,真的可以「合法免費」使用嗎?有哪些潛在的法律陷阱?
 
 

一、AI著作權:誰是作品的主人

 
依照智慧財產局的見解,使用AI進行創作,並不一定具有著作權。生成式AI(如DALL-E、ChatGPT、Gemini、Perplexity)雖然能快速產生文字、圖片、甚至音樂,但這些產出的內容,如果僅靠簡單指令而自動產生,無法被視為具備著作權的作品,因為缺乏「人類精神創作」
 
如果使用者在生成內容後,再進行創意性的修改,例如:對圖像進行深度的設計、使作品更具有原創性,則較有可能主張著作權。
 
簡單來說:
不受著作權保護:直接下指令用AI生成圖片
可能受著作權保護:將生成的圖片或音樂,結合其他素材、調整構圖或加入原創元素
 
 

二、AI訓練資料庫:從智慧學習到智財爭議

 
生成式AI需要模型訓練,資料庫卻可能引起法律爭議。因為生成式AI的資料庫,經常使用爬蟲或使用者自行上傳的檔案,如果內容未經授權,可能構成「重製他人作品」、「不當公開傳輸」的侵權行為。同時,AI生成的資料,如果和原始資料高度相似,仍可能有抄襲的問題。
 
參考案例:Getty Images 就控訴 Stable Diffusion 未經授權,使用他們的圖庫進行AI訓練,嚴重侵犯著作權。
 
因此,將AI生成作品用於商業用途(例如診所衛教插圖、懶人包、ICON),如果圖像和原作者的過於相似,仍然可能侵犯到對方的財產權。
 
 

三、商業應用的地雷:生成式AI真的免費嗎?

 
使用AI生成內容並不意味著免除法律責任,特別在商業用途。即便診所或公司並非故意,只要內容涉及他人受保護的權利,就可能踩雷。例如:
 
  • 過於相似:生成的圖像與知名插畫或圖文高度雷同
  • 未經授權:使用未經授權的免費素材,進行商業廣告
  • 違反條款:未遵循AI工具的使用條款,例如超出非商業範圍的使用。
 
 

四、三步驟超前部署避免踩雷

 
避免法律風險的關鍵,在於正確的認知與妥善的應對(免費的最貴)。以下提供幾個建議:
 

1.版權審查

生成內容在商業使用前,務必進行版權比對,確認是否與已發表作品雷同。若內容來自圖庫素材,即便標註「免費」,仍需取得明確的授權。
 

2.確認條款

不同公司的AI工具,對於產出內容授權不盡相同,有些要求付費訂閱才能商業使用。使用前務必仔細閱讀條款。
 
MidJourney:You own all Assets You create with the Services to the fullest extent possible under applicable law.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:……
If you are a company or any employee of a company with more than $1,000,000 USD a year in revenue, you must be subscribed to a “Pro” or “Megaplan to own Your Assets.
If you upscale the images of others, these images remain owned by the original creators.
 

3.提升原創

對內容進行修改,加入自己的創意、提升原創性,不僅能降低法律風險,還可以增加獨特價值。
 
 

小結

 
生成式AI是一把雙刃劍。
 
無論是傳統的「自行創作」、依賴「圖庫素材」、委託他人設計,或是如今廣受歡迎的「生成式AI」,創作模式的進步固然提供更多可能性、降本增效,同時也帶來更高法律風險。正確理解法律規範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式,才能讓行銷更安心、避免踩雷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